王艮有五子,长子王衣(1507-1562)字宗乾,号东堧。他是王艮成为商人以后出生的,所以年幼就能受到教育。嘉靖四年与二弟王襞随王艮到会稽(今浙江绍兴)游学王守仁门下,受教于王守仁的学生魏良政。他除与学友讲习、诵读“致良知之学”外,还擅长书法,“其正草书绝肖王文成体”,得到王守仁的器重。一年后与父归里。从此,就在家“理家政,督耕煎,裕生计,供父游览之需,不使父有内顾之忧。未几,四方志士从学于心斋之门者日众,先生供茗馔,设坐具,无所不至”,为王艮的讲学活动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。
王艮恐其为家累“夺其响学之志”,又命他从周合川(王艮的学生)学习数年,深谙王艮学术旨趣。王艮逝世后,他也外出讲学,向学生们重点讲授王艮的“物有本末之旨”、“格物致知之说”,“游学四方,所至屐恒满户外”。他谨守王艮关于“尊道”、“尊身”的遗训,“不乐于俯仰人世”,拒绝参与科举考试,终老乡里。著述多散佚,残文收入《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》中。生有二子一女。长子之垣(1541-1610),原名士蒙,字得师,号印心。少年时从学王襞,20岁时,补博士弟子员,后到地方官学任教。他曾游历“闽、越、吴、楚之间,访先人讲学之迹”。后人对他的评价是“为夫也节,为友也义,为子也孝,若不承家学立本之旨,安能笃实如此”。晚年编有《族谱》,文多散佚,残文收入《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》中。生有一子,名元鼎。
王艮的三子王褆(1519-1587)字宗饬,号东隅。幼从家学,稍长,随王艮赴浙江,从学王畿数年,卒业归里。善诗文,精书法。“时时有济人利物之怀”,同情民间疾苦。隆庆三年(1569)秋,“海溢,潮高二丈余,洪泽湖、高家堰同时决口,下游州县均成泽国,吾乡人民溺死无算”,他变卖家产,赈济灾民,并说,“吾资有限,此不过以济燃眉,非常策,且灾地甚广。不能仅救一隅耳。故作《水灾吟》二百余言,赴南直(即南直隶,今江苏南京)都城,且歌且劝,以动四方殷实士夫出资助赈”。第二年,又创“义仓”,防“将来之岁歉”,立“宗会”,防“宗族之散亡”。晚年,忧虑其父的“行谊学术久没不彰”,先与其兄东厓、弟东日及王艮生前的高足弟子等辑成王艮《年谱》校印。又自编有王艮《语录》。后所辑《语录》不存,仅存许孚远、聂静两篇序文。聂静的序文叙述了王褆所辑《语录》是根据王艮的《遗录》编订的,对王艮的“微言奥旨,研究莫遗,可以羽翼明训,祛除俗学”。许孚远的序文称赞他深得王艮“格物之学”的意蕴,说其所辑《语录》可以和王艮《遗录》“一一印证”,相互发明。此外,他还有著述多篇,并有《诗集》行世,但今存者无多,残文收入《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》。
王艮的四子王補(1523-1571)字宗完,号东日。幼从家学。17岁时父卒。诸兄恐家学不严,误其学业,乃送他到丹徒朱圗泉处受教,朱是王艮学生,后赴漳州(今福建漳浦)任教谕,王補亦随从受学,途经闽、越之间,往遏父兄之学友,尽识东南一带的学士名流。卒业归里。“其讲学如父兄,其安危定难、请赈救荒亦如父兄。隆庆已巳(三年),洪水泛滥,吾乡受害甚巨,先生三兄东隅作《水灾吟》,以劝四方,先生作《洚水赋》以导乡人,一守一行,上下劝导,助赈多多,活饥民无算。”他精于诗文、地理、绘图、算数,尤善诗歌,所作古今试体,上祖风骚(《诗经》和楚辞的文体),下宗唐律(唐诗的文体),“一时学者多称之”。曾著《周易解》,已遗失。有诗集行世,今存者无多,残文收入《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》。
王艮的五子王榕(1527-1544),一名雍,字宗化,号渔海。天资聪慧,10岁即能写文章,后从家学。18岁早逝。临终前曾作诗一首留与家人:“此处是我形影子(指他的遗像),留与家人作哀伤。一十八年原寄住,清风明月是吾藏。”曾著有《周易笺注》6卷,遗失。
王艮的五子中,学业最著的当是次子王襞(1511-1587),字宗顺,号东厓,晚年别号天南逸叟。9岁,即从王艮赴浙江从学王守仁门下,在从学的一群学童中表现出少有的沉稳,受到王守仁的称赞。居学10年,于20岁回家乡议婚,约半年后又重赴浙江,从学钱德洪、王畿,八年方归。在此期间,有不少人以他天资聪睿,建议让他参加科举考试,均被王艮拒绝。王艮说“吾愿其为学问中人也。”
|